双减政策下的课程话术转化,如何精准触达家长需求
- 引言
- 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的影响">一、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的影响
- 需求分析">二、双减后家长的核心需求分析
- 4" title="三、双减政策下的课程话术优化策略">三、双减政策下的课程话术优化策略
- 四、不同课程类型的话术示例
- 五、结语
2021年7月,中国教育部正式出台“双减”政策,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,这一政策的实施,对教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,尤其是K12学科类培训机构面临巨大挑战,政策调整并不意味着教育需求的消失,而是促使行业向素质类、兴趣类、成长类课程转型,在这样的背景下,课程话术的转化成为机构能否成功吸引家长的关键。
本文将从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的影响入手,分析家长需求的变化,并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话术,实现高效转化。
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的影响
学科类培训受限,素质类教育崛起
双减政策明确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节假日、寒暑假及周末开展培训,导致大量K12机构被迫转型,素质类课程(如编程、美术、体育、思维训练等)迎来增长机会。
家长焦虑仍在,但需求转向
尽管学科培训受限,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并未减少,只是关注点从“提分”转向“综合素质培养”,如何通过话术精准抓住家长的新需求,成为机构营销的核心。
政策监管趋严,营销方式需合规
双减政策对教培机构的广告宣传也进行了严格限制,禁止“贩卖焦虑”式营销,课程话术必须更加注重合规性,同时又能有效打动家长。
双减后家长的核心需求分析
从“应试提分”到“能力培养”
过去,家长最关心的是“如何提高成绩”,而现在更关注“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、创造力、社交能力等”,课程话术应强调:
- “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,让学习更高效”
- “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,增强未来竞争力”
从“短期冲刺”到“长期成长”
家长不再只关注短期提分,而是更看重孩子的长期发展,课程介绍可以突出:
- “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”
- “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,激发内在动力”
从“被动学习”到“主动探索”
双减政策鼓励孩子自主学习,因此课程话术可以强调:
- “让孩子爱上学习,主动探索知识”
- “通过项目式学习,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”
双减政策下的课程话术优化策略
避免“贩卖焦虑”,强调“正向引导”
错误话术:
- “再不报班,孩子就要落后了!”
- “别人都在学,你家孩子不学就吃亏了!”
合规话术:
- “我们的课程帮助孩子发现兴趣,让学习更有动力!”
- “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,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。”
突出“素质培养”,而非“应试提分”
传统话术:
- “快速提分,冲刺名校!”
优化话术:
- “培养孩子的创造力,让未来更有竞争力!”
- “通过思维训练,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。”
用“案例+数据”增强说服力
家长更愿意相信真实的效果,因此可以结合学员案例:
- “90%的学员在3个月内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。”
- “学员小明通过我们的课程,从内向变得自信,在校表现显著提升。”
强调“家校共育”,让家长成为合作伙伴
双减后,家长的教育参与度更高,因此话术可以体现:
- “我们提供家长课堂,帮助您更科学地陪伴孩子成长。”
- “定期反馈学习进展,让您清晰看到孩子的进步。”
结合政策,强调合规与安全性
家长对机构的合规性更加关注,因此可以强调:
- “我们严格遵循双减政策,课程符合教育部规定。”
- “师资均持证上岗,确保教学质量。”
不同课程类型的话术示例
编程类课程
传统话术:
“学编程,拿高分!”
优化话术:
“编程不仅是技能,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绝佳方式!让孩子在数字时代更具竞争力。”
美术类课程
传统话术:
“快速提升绘画技巧!”
优化话术:
“通过艺术表达,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,让想象力自由飞翔!”
体育类课程
传统话术:
“体能训练,提高体育成绩!”
优化话术:
“运动不仅强健体魄,更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和坚韧品格!”
双减政策改变了教培行业的格局,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,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必须精准把握家长需求,优化课程话术,从“贩卖焦虑”转向“价值传递”,从“提分导向”转向“成长导向”。
只有那些真正关注孩子全面发展、合规运营的机构,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,实现长期增长。
(全文共计约1800字)
-
喜欢(10)
-
不喜欢(1)